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位置: 首页试卷预览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一诊模拟语文试卷

  • 四川
  • 2023-11-20
  • 高三
  • 一模
  • 81次

收藏 纠错 题号:12196462 题型:现代文阅读 日期:2023-11-20 试题难度:较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日前举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科研人员在饲养小白鼠时,如果饲养在小笼子里,它会顺着小笼子的边缘跑。后来,将小白鼠养在更大的笼子里时,发现小白鼠还是习惯性地按以前在小笼子里的轨迹跑。王汉中将这种现象称为“小白鼠效应”。
其实,科学研究中的“小白鼠效应”并不少见。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应该随之调整,与时俱进。但是,仍然有一些科研人员坚持“老把式”,采用单一学科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去研究新问题。例如,在植物保护领域,传统的病虫害防治采用背负式喷雾器来打农药。如今,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不仅效率高,也更节约。在这种情况下,在研究调查田间病虫害防治效果时,如果不懂无人机技术、不愿意研究卫星导航技术,恐怕就要跟现实“脱节”了。
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一条重要路径。据统计,近20年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交叉研究成果占比已超过1/3。在这种大趋势下,如果仍然只盯着单一学科的“一亩三分地”,不愿走出“舒适区”,忽视交叉学科,就势必导致“小白鼠效应”,这既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
抢占科技制高点,需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当前,许多重大发现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越来越多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产生于学科交叉、技术集成。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样需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交叉融合是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强化学科交叉、寻求新的科研范式,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这要求科研人员摆脱惯性思维,抓住科研范式变革的机遇,凝练新的科学问题,促进各学科间不断融合,取长补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迈上新台阶。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要加强面向重大战略需求和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的统筹推进,建立学科交叉融合资助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促进多学科对综合性复杂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要尊重不同学科的特点,鼓励个性化发展,建立对交叉科学研究有效的评审机制和评价体系,培育自由包容的学术生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学科分支和新增长点不断涌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2021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这对于增强学术界和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为交叉学科提供更好的发展通道和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壁垒,为取得更多原创成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蒋建科《用好学科交叉这个“催化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研究中也有“小白鼠效应”,其特点是采用单一学科的理念、知识和方法研究新问题,坚持“老把式”。
B.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必然路径,没有学科交叉,就没有科技创新。
C.只要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就能抢占到科技制高点,彻底实现科技自立与自强。
D.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尊重不同学科特点,就能培育自由包容的学术生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小白鼠效应”,阐释了科学研究中类似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之不可取。
B.文章通过无人机喷洒和背负式喷雾器打农药对比,论证了新科技方法的作用。
C.文章引入论题后,先从科技创新的路径角度切入,然后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D.文章结尾从“交叉学科门类”设置的角度,论证了用好学科交叉的积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单一学科必将被学科的交叉融合取代。
B.在当今时代,用好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是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路径。
C.“交叉学科门类”的设置,有助于提升交叉学科的社会认同度,促进其发展。
D.科技发展促使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反过来又将推动科技发展。

收藏 纠错 题号:12196463 题型:现代文阅读 日期:2023-11-20 试题难度:较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文学中,一直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通过人物主体的建立表现国家主体和现实的意义秩序的建立。冲突结构的设置,权威叙述者身份的确立,其目的就是塑造英雄人物——拥有作为信仰和行动来源的主体性的个体。正如冲突的结构必须在权威叙述者的聚焦之下才能产生文本的意义,个体在冲突结构中要获得主体本质也必须将权威叙述者的声音灌录进个体的身体。亦即表现为叙述者和人物的统一,这样人物才拥有高于行动的内心力量。这直接影响到小说人物塑造的方式,它必须抛弃故事和外部描述的手段,而采用进入人物内心的方式。阎纲指出《创业史》在人物塑造方面受到列夫·托尔斯泰的“灵魂辩证法”和鲁迅的“写灵魂”的影响,并认为这“有着很现实的意义”。李希凡也认为《创业史》如果“不是那样广阔地展开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就“不可能把那还是在社会主义萌芽生活里的新人梁生宝的共产主义风格,描绘得那样深刻感人”。这就不仅仅是对《创业史》的人物塑造技巧的探讨,而是为当时小说的人物塑造方法做了普遍性的规范了。
叙述者的声音和人物的合一,也就是“主题提炼,总是通过形象,或与形象血肉相连地进行的”,是要使“思想政治倾向成为作品的内在的力量和真正的生命”。严家炎则称之为要“化党的思想为自身血肉”。不过,既然存在着“相连地进行”和“化”的过程,就表明二者仍有距离。这种要求显示了意识形态对个体的主体本质的建构要获得合理性,除了将意识形态转化为“历史权威”之外,还必须诉诸人物可理解的性格特征。这种可理解的性格特征的内涵是什么,获得“真实性”的可理解性又从何而来?这是《创业史》出版后围绕梁生宝形象塑造而引发的一场争论的一个焦点。
争论的一方从艺术价值(成就)的角度认为梁生宝的形象不如梁三老汉来得立体和丰满,其原因是作者没有“紧紧扣住”“农民的气质”,并将此归结为作家的生活根基还不够“丰厚”。而之所以“怀疑这个人物(指梁生宝)的思想水平和政治头脑,怀疑这个人物的灵敏的政治眼光和理论水平,怀疑这个人物发现生活中平凡事件的深刻意义的可能性”,是因为“用一个并不恰当的艺术标准套在新人物的身上”,且这种艺术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争论的另一方则将梁生宝的性格特征阐释为“有明确的社会主义自觉性和坚定的革命精神”的“革命新人”。有研究者将阿Q、朱老忠、梁生宝这三个人物看成是具有历史目的发展过程的三个标志,这既表明了梁生宝的新本质和阿Q 、朱老忠的具有质的不同,同时也为梁生宝本质的确立提供了历史的合法性前提。“旧农民”和“新农民”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意味着两种话语的转换和新的主体本质开始建立,“新农民”形象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的形象”,意味着这也是文学中新国家的主体本质和现实意义秩序的建立。
不过,以往的文学传统仍不可漠视。就像人们尽管承认梁生宝新本质的存在,但还无法将这种存在视为“自然”,还要诉诸合理性的证明一样,新的文学想象由于缺乏历史的累积还难以将自身的文学经验沉淀为“惯例”和阅读期待并进而形成新的“传统”。不过,就《创业史》的写作来说,它在总体上是完成了意识形态对新中国文学长久的期盼,这里的总体不但是指“主题”的提炼,“英雄人物”的塑造,更是指形式的寻找,一种并不只属于某个作家的个别形式,而是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的带有普遍性形式的寻找。而我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创业史》是“成功的”。
(摘编自萨支山《试论五十至七十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
材料二:
有学者对梁生宝颇有异议,认为他总能从原则出发,由理念指导一切,“哪怕是生活中一件极为平凡的事,他也能一眼就发现它的深刻意义,抓得那么敏锐,总结得那么准确。这种本领,一般参加革命若干年的干部都很难具备。”而柳青却认为,所谓“理念活动”正是梁生宝这一先进人物形象的重要特征。柳青更愿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而不仅仅是一位农民先进分子。
梁生宝的内心情感可能是单向度的,或是西方小说理论中所谓的“扁平”人物。与作品中不断发生自我冲突的梁三老汉、郭振山比较,其内心的戏剧性不强。梁生宝的特点在于:他在一个日常环境中,对“大意义”充满了执著的追求,“雄心勃勃地肩负起改造世界的重任”,充分意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历史意义”。
梁生宝内心的不断反省,区委书记和县委书记在关键时刻对梁生宝的指导和帮助,加上一位眼光敏锐的叙述者从旁点评,这就在叙述效果上造成了梁生宝互助组经济行为的政治意义之“叠加效应”。柳青叙述梁生宝在经济活动上的“创业”的起步过程,其用意不仅在表现农业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本身,这只是《创业史》的小主题,其大主题则是,梁生宝通过组织互助组的创业活动,教育、带动农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琐碎、日常性的经济活动过程中,逐渐构筑起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大厦。
(摘编自余岱宗《“红色创业史”与革命新人的形象特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物塑造方面,受“灵魂辩证法”和“写灵魂”理论的影响,《创业史》更加侧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B.《创业史》运用“叙述者和人物合一”的方式,力图通过梁生宝这个典型人物形象表达特定的思想政治倾向。
C.《创业史》深入人物内心的创作方式,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规范。
D.表达农业生产活动、方式改变的小主题和表现引领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大主题,也是《创业史》的成功之处。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梁生宝形象的典型性体现在他和阿Q、朱老忠一样,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是代表国家形象的革命新人。
B.梁生宝的“新农民”形象还无法被视为“自然”,其合理性也有待证明,但它完成了意识形态对新中国文学的期盼。
C.有学者认为,梁三老汉的形象写得比梁生宝更为立体和丰满,是因为梁三老汉有不断发生的自我冲突,内心戏剧性强。
D.梁生宝的自我反省、上级领导的指导帮助、叙述者的参与构成的“叠加效应”加强了人物的真实性和可理解性。
【小题3】有学者评价,梁生宝是西方小说理论中的“扁平人物”。柳青为什么要将梁生宝塑造成为“扁平人物”?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收藏 纠错 题号:12196464 题型:现代文阅读 日期:2023-11-20 试题难度:较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游台
汪曾祺
文游台是我们县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
台在泰山庙后。
泰山庙前有河,曰澄河。河上有一 拱桥,桥很高,桥洞很大。走到桥上,上面是天,下面是水,觉得体重变得轻了,有凌空之感。这正是杂花生树、良苗怀新的时候,放眼望去,一切都使人心情舒畅。
澄河产瓜鱼,长四五寸,通体雪白,莹润如羊脂玉,无鳞无刺,背部有细骨一条,烹制后骨亦酥软可吃,极鲜美。这种鱼别处其实也有,但我的家乡人认定这种鱼只有我的家乡有,而且只有文游台前面澄河里有。不过别处的这种鱼不似澄河所产的味美,倒是真的。因为都经过冷藏转运,不新鲜了。
泰山庙亦名东岳庙,差不多每个县里都有的,其普遍的程度不下于城隍庙。所祀之神称为东岳大帝。泰山庙的香火是很盛的,因为好多人都以为东岳大帝是管人的生死的。每逢香期,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进庙门就闻到一股触鼻的香气。
正殿的对面有一座戏台。戏台很高,下面可以走人。这倒也好,看戏的不会往前头挤,因为太靠近,看不到台上的戏。大都是站着的,也有自己从家里扛了长凳来坐着看的。
唱戏的是“草台班子”,没有什么名角,也没有什么好戏,唱的是京戏,但有些戏是徽调,没有准调准词。只有一年,来了一个叫周素娟的女演员,在南方的科班里学过戏,唱戏很规矩,能唱《武家坡》这类的戏,甚至能唱《祭江》……现在却混得到里下河来搭班。还有一个大花脸,嗓子很冲,姓颜。有一回,我听他在戏台旁边的廊子上对着烧开水的“水锅”大声嚷嚷:“打洗脸水!”我从他的声音里听出了一腔悲愤。江湖艺人,吃这碗开口饭,是充满辛酸的。
泰山庙正殿的后面,即属于文游台范围。沿砖路北行,路东有秦少游读书台。更北,地势渐高,即文游台。台基是一个大土墩。墩之一侧为四贤祠。四贤,说法不一。明代张诞《谒文游台四贤祠》诗云:“蒲圻先生独好古,一扫陋俗隆高风。长绳倒拽淫像出,易以四子衣冠容。”我小时到文游台,连“四子衣冠容”也没有,只有四个蓝地金字的牌位。墩之正面为盍簪堂。“盍簪”之名,比较生僻,出处在易经),如果用大白话说,就是“快来堂”。我觉得“快来堂”也挺不错。我们小时候对“快来堂”的兴趣比四贤祠大得多,因为堂的两壁刻着《秦邮帖》。小时候以为帖上的字是这些书法家在高邮写的。不是的,是把名家的书法杂凑起来的(帖都是杂凑起来的)。帖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个叫师亮采的地方官属钱梅溪刻的,皆取苏东坡、黄山谷、米元章、秦少游诸公书。曾有人考证,帖中书颇多“赝鼎”,是假的,我们不管这些,对它还是很有感情的。
盍簪堂后是一座木结构的楼,是文游台的主体建筑。楼颇宏大,东西两面都是大窗户。我读小学时每年“春游”都要上文游台,趴在两边窗台上看半天。东边是农田,碧绿的麦苗, 油菜 、蚕豆正在开花,很喜人。西边是人家,鳞次栉比,最西可看到运河堤上的杨柳,看到船帆在树头后面缓缓移动,缓缓移动的船帆叫我的心有点酸酸的,也甜甜的。
文游台的出名,是因为这是苏东坡、秦少游、王定国、孙莘老聚会的地方,他们在楼上饮酒,赋诗,倾谈,笑傲。实际上文游诸贤之中,最感动高邮人心的是秦少游。苏东坡只是在高邮停留一个很短的时期。王定国不是高邮人。孙莘老不知道为什么给人一个很古板的印象,使人不大喜欢。文游台实际上是秦少游的台。
秦少游是高邮人的骄傲,高邮人对他有很深的感情,除了因为他是大才子,“国士无双”,词写得好,著过《蚕书》,书中记录了当时人民的生活……还因为他一生遭遇很不幸。他的官位不高,最高只做到“正字”,后半生一直在迁谪中度过。四十八岁因为有人揭发他写佛书,削秩徙郴州。五十岁,迁横州。五十一岁迁雷州。几乎每年都要调动一次,而且越调越远。后来朝廷下了赦令,迁臣多内徙,少游启程北归,至藤州,出游光华亭,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终年五十三岁。
迁谪生活,难以为怀,少游晚年诗词颇多伤心语,但他还是很旷达,很看得开的,能于颠沛中得到苦趣。明陶宗仪(《说郛》卷八十二:秦观南迁,行次郴州遇雨,有老仆滕贵者,久在少游家,随以南行,管押行李在后,泥泞不能进,少游留 道旁 人家以俟。久之 蹒跚 策杖而至,视少游叹曰:“学士,学士!他们取了富贵,做了好官,不枉了恁地,自家做甚来陪奉他们!波波地打闲官,方落得甚声名!”怒而 不犯 。少游再三勉之,曰:“没奈何。”
我以为这是秦少游传记资料中写得最生动的一则,而且是可靠的。这样如闻其声的口语化的对白是伪造不来的。这也是白话文学史中很珍贵的资料,老仆、少游,都跃然纸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文游台”为题,开头叙写文游台周边的桥、鱼和庙等,真实表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丰富了文游台的人文风景。
B.文章叙述唱戏的周素娟和颜大花脸,表现了他们命运的落魄和生活的辛酸,并且借此衬托秦少游仕途坎坷和命运不幸。
C.文中引用明代张诞《谒文游台四贤祠》的诗句,既交代了四贤祠的来历,又引出了作者小时候未见“四子衣冠容”的遗憾。
D.作者儿时在台上看到船帆缓缓移动,心中有些“酸酸的”“甜甜的”,流露出他小时候就感受到离别的伤感和重逢的喜悦。
【小题2】高邮人为什么对仕途落魄的秦少游“最感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汪曾祺曾说:“在文风上,我更有意识地写得平淡。我的语言一般是流畅自然的,但时时会跳出一两个奇句、古句……我希望融奇崛于平淡。”请从文中找出“奇句”“古句”各一例,并简要分析如何“融奇崛于平淡”。

收藏 纠错 题号:12196465 题型:文言文阅读 日期:2023-11-20 试题难度:较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 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 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 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 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忙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高后时,有司请禁越南关市铁器。佗曰:“ 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 ,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疲,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太史公曰:尉佗之王,本由任嚣。遭汉初定,列为诸侯。隆虑离湿疫,佗得以益骄。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汉兵临境,婴齐入朝。其后亡国,征自樛女;吕嘉小忠,令佗无后。楼船从欲,怠傲失惑; 伏波 困穷,智虑愈殖,因祸为福。成败之转, 譬如 纠墨。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小题1】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且番禺负山A险B阻C南海D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E相辅F此G亦H一州之主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时已并天下”中的“并”与“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中的“并”意思相同。
B.“豪杰畔秦相立”中的“畔”与《苏武传》“畔主背亲”中的“畔”意思相同。
C.假守,指权宜派遣而非正式任命的地方官。宋代文献有太祖罢节度,立‘权发遣’与‘权知’之类,故士大夫作郡,皆自称曰‘假守’,谓非真节度也。
D.伏波,意为降伏波涛。伏波将军是古代认可将军个人能力的一种封号,历史上曾出现多位被授予此封号的人,著名的是东汉光武帝时的马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兼并了六国,攻取并平定了杨越,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真定人赵佗被任命为南海郡的龙川县令。
B.赵佗根据任嚣的临终嘱托以及自己对局势的判断做了一系列安排,杀了汉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换上自己的亲信。
C.汉高祖十一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号,归顺中央政权,赵佗臣服汉王朝。
D.吕后驾崩后,汉朝罢兵。赵佗凭借抗击汉朝的名声扬威于岭南一带,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与汉朝等同。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
(2)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

收藏 纠错 题号:9980293 题型:诗歌鉴赏 日期:2023-11-20 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松树塘万松歌(节选)
洪亮吉
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
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
(注) 嘉庆四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谪戍新疆伊犁。此诗写于途经大戈壁天山脚下之松树塘时所作。 蒙茸:指草木蓬松。 回容:指树枝屈曲回转。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描写峰陡松直的画面,“无蒙茸”的景象衬托出千万青松的奇异。
B.五、六句用青烟来比喻山峰上的青云,用白雪来比喻山峰,写景生动形象。
C.诗中青白赤墨的色彩对比令人应接不暇,为松树塘蒙上了瑰丽夺目的色彩。
D.诗人所写的边塞风物是亲眼所见,奇妙真实,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通之处。
【小题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忘九死”的主要原因。

收藏 纠错 题号:12196466 题型:默写题 日期:2023-11-20 试题难度:中等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行人动作角度夸张地表现了蜀道极高,难以跨越 www.xiangpi.com险状。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秦国搜刮、挥霍六国珍宝的行为。
(3)古人对生命易衰非常敏感,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深沉的感喟,这样的情感抒写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如“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收藏 纠错 题号:11732923 题型:语言表达 日期:2023-11-20 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建议专家别建议了”的声音以往也有,但“专家建议”让人厌烦的感觉在今天似乎变得强烈了,这种社会观感的变化值得深思。
其实,网友之所以“建议专家别建议了”并不是抬杠,更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不少专家的建议不① ___________ ,不发扬科学求真精神,愤懑的网友不免将其划入“伪专家”范畴。 让网友产生排斥心理、让公众对专家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是不少专家出于为利益站台的考虑昧着良心
专家发言理应爱惜羽毛、审慎发言, 让观点 立得住,这才是保持和提高权威性的正确路径。
但一些见诸媒体或各类平台的专家,发言随意,② ___________ ,使得其权威性有所减弱。 在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中,一些专家在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等方面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落后了;不仅落后了,还可能拖了“冰雪聪明”的网友的后腿 。这也是网友质疑专家建议的一个原因。其实,并非所有专家都如此,不少专家有学问、有担当,能给出③ ___________ ,那种认为专家偏爱建议、喜爱出风头的说法,并不公允。
如果专家都能葆有一份“研究家”的风范,与时俱进,为公义发声,就会有智慧声音、权威声音。
【小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小题2】请将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小题3】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使用特色。

收藏 纠错 题号:12196467 题型:语言表达 日期:2023-11-20 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4月10日,在湖南永州江永县源口瑶族乡横开河村,村民们背着竹篓上山采摘大叶茶, 想要留住“春天”的味道
大叶茶是瑶山油茶的主要原食材,从清明节到谷雨前是最佳采茶期。 ________________ ,产出的茶叶就没有香味,打出的油茶也不好喝。
源口瑶族乡大田、横开河和白俸三个村地处萌诸岭山脉之中,村庄属水淹区,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由于山里的寒气重,居住在大山中的瑶民有喝油茶的习惯,喝上几碗热气腾腾的油茶, ________________ ,更能一扫满身的疲惫。此外,油茶也是瑶民热情待客的上品,是当地瑶族群众待客的特色小吃。
________________ 将大叶茶、香姜、大蒜捣碎和猪油放入锅中,反复数十次,加水熬煮,使猪油与茶水充分融合。 (A)只需要大约10分钟左右的熬制,一碗碗飘香的油茶即可出锅。
(B)昔日不起眼的瑶山大叶茶,如今成了城里人争相购买用来打油茶的必备。一片小茶叶富了一方百姓。
【小题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画框线句子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A)处划横线句子存在语意重复的语病。
D.(B)处画横线句子存在语序不当的语病。

收藏 纠错 题号:12196468 题型:材料作文 日期:2023-11-20 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围城,也许,就是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突围中,我们得以真正的成长。
年少的你对突围有什么经历、体验或者看法?请以“突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收藏
显示答案及解析

试题统计(数量:9)

知识点统计:8 平均难度:中等

现代文阅读 数量:3 占比:33.33%

  • 1
  • 2
  • 3

文言文阅读 数量:1 占比:11.11%

  • 4

诗歌鉴赏 数量:1 占比:11.11%

  • 5

默写题 数量:1 占比:11.11%

  • 6

语言表达 数量:2 占比:22.22%

  • 7
  • 8

材料作文 数量:1 占比:11.11%

  • 9

完善学科信息